村网通总站 刘家坪村 169345.nync.com 欢迎您!
在我准备写“感受时光之美·大雪节气”这篇文章时,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:2016 年11 月30 日,中国“二十四节气”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与其他非遗文化不同,二十四节气是关于时间的文化,是世界上唯一的时间认知体系,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。这种人类最有诗意的历法,是我们的祖先认识自然、遵循自然规律的典范。今天以这种形式保护下来,得以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代在时间的流动中触摸四季光阴,体察时序变幻,感受时光之美。懂得并且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,只有亲近自然、尊重自然、保护自然,我们的“节”才能祥和,我们的“气”才能顺畅。
是的,千百年来,二十四节气带着最美的时光气息,走进千家万户,融入生活日常,生生不息,代代相传,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。那些充满诗意的美好日子,那些时序交替的美妙时光,都在这四季岁月里替我们好好珍藏。
一年将尽,在二十四节气漫谈系列即将结束之际,听到这样的好消息,使得这个气温愈来愈低的冬日,恍若温暖起来。望着窗外的远山近树,广袤原野,冬日山河大地别样的静默之美令人沉醉。
这样美好的冬日时光,我们一起乘兴接着漫谈大雪节气罢。
世间传佳音,“大雪”悄然至。作为一个降水类节气,大雪是相对于小雪而言的,意味着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更大,而非降雪量一定就大。“大雪”节气,通常落在公历每年的12 月7 —8 日,这时太阳到达黄经255 °。今年大雪交节时刻是公历12 月7 日,农历十一月初九00 时41 分。
大雪交节后,天气进一步变冷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大者,盛也,至此而雪盛也。”其实,比起小雪节气来,大雪节气不一定就下大雪。但只要下雪,就往往下得大、范围也广。
从多年的情况看,大雪节气期间,地面常有积雪未化,而且此时节下雪时雪花也大了,纷纷扬扬飞舞,如鹅毛一般,煞是好看。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说:“燕山雪花大如席。”这虽是诗人的夸张之辞,倒也显示了大雪的神韵。节气“大雪”和“小雪”意思自有不同。“小雪”的意思是,雪下得小,地面无积雪。“大雪”的意思,一是雪下得大,二是地面积雪不化。南北朝时的崔灵恩在其《三礼义宗》一书中作过这样的解释:“大雪为节者,形于小雪为大雪。时雪转甚,故以大雪名节。”说得明白而确切。
“大雪”节气的命名,在二十四节气中算是最晚的了。成书于战国前的《尚书·尧典》中,仅讲到四个节气:“日中星乌,以殷仲春;日永星火,以正仲夏;霄中星虚,以殷仲秋;日短星昴,以正仲冬。”所说“日中、日永、霄中、日短”是根据日月星辰的特殊方位和昼夜的变化依次命名的,也就是后来定名的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,简称“二分二至”。春秋时期成书的《管子·轻重巳》中,增加了“四立”: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,一共有了八个节气。当时称这八个节气为“分、至、启、闭”:“凡春秋分,冬夏至,立春立夏为启,立秋立冬为闭。”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载:“凡分、至、启、闭,必书云物,为备故也。”是说到这八个节气时,要记载风云物色,这大概便是节气活动的最早雏形。而成书于秦代的《吕氏春秋·十二纪》中,对节气的描述与规定,就较为详实了,有了二十二个节气,但尚无小满和大雪。再后来,到了西汉,淮南王刘安所著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,补充了大雪和小满。到这时,二十四节令才得以完备,所定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。在此之前,节令之名未见一致。由此看来,大雪,虽然定名较晚,但也有二千多年了,而且一名定终身,未有改动。
古人将大雪节气分为三候:“一候鹖鴠不鸣,二候虎始交,三候荔挺出。”是说大雪之日因天气寒冷,鹖鴠不再鸣叫了。鶡鴠是寒号虫,求旦之鸟,大雪时,此阳鸟感阴至极而不鸣,故有“夜之漫漫,鶡鴠不鸣”之说;后五日虎始交,是说老虎已经感知到微阳,开始交配了;再五日荔挺出,荔挺是一种小的蒲草,还有一说荔挺大约就是开春后常见的笤帚苗。
这里我们不妨多说几句“鹖鴠不鸣”的典故。鹖鴠,民间称为“寒号鸟”。它其实不是鸟,而是一种啮齿动物,学名鼯鼠。它的前后肢之间有宽宽的皮膜,可以从高处向下轻快地滑翔。传说它一入冬就掉毛,在窝里冷得直哆嗦。写到这里,我想起小学课文中曾学过的寓言故事:说五台山上有一种奇特的鸟,叫寒号虫,长着四只脚,还生有肉翅,却不能飞。每当到了炎热的夏天,身上羽毛长得五彩缤纷,漂亮极了,于是,它就自鸣得意地唱道:“凤凰不如我!”天气渐冷,喜鹊劝其赶紧垒巢,准备好过冬,寒号鸟却整天只顾玩耍。等到天寒地冻时节,其羽毛全部脱落,丑陋不堪。寒风吹来,冻得直打哆嗦。此时,它便无可奈何地呜咽:“哆罗罗,哆罗罗,寒风冻死我,明天就垒窝……”可天亮后依旧不做窝,而是敷衍地哀鸣:“得过且过,得过且过……”这则寓言至今记忆深刻。它告诫我们,凡事不可盲目乐观,更要未雨绸缪才是。其实,这则寓言也是冤枉寒号鸟了。寒号鸟又名鼯鼠,像蝙蝠一样但比蝙蝠大许多,是一种会飞的鼠类。其粪便名为“五灵脂”,是珍贵的中药材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介绍说,“寒号虫即鹖鴠”,“其屎名五灵脂”。五灵脂味甘、性温、无毒。可用于治疗心腹痛、小肠疝气、产后恶露、腰腹疼痛、小儿蛔虫病、月经不止等症,外用可治疗虫、蛇咬伤。
当知青插队时,我曾目睹过一些采药人在悬崖绝壁上采挖五灵脂的情景。鼯鼠居住在悬崖上的缝隙中,其粪便五灵脂的采挖自然也非常不易。采挖五灵脂最少要两三个人配合。采挖时,他们要把几十丈盘起的井绳等一应工具先背上山顶,固定好位置后,其中一个腰系比拇指还要粗的井绳飞身下崖,上边的人根据下崖人呼喊的号声长短,决定继续放绳或者停止。而下崖采药的人则在绝壁上飘来荡去,俨然就是杂技中的空中飞人,只是比舞台上的杂技空间更广阔,看着也更惊险刺激。在一声接一声类似猿啸的长长短短的呼喊中,采药人随身携带的口袋已经装满五灵脂,啸声中暗号对好,绝壁顶的人就会将采药人慢慢放下,等荡来荡去的采药人落地后,赶紧解开绳索,发一声长啸告诉上边的人安全落地,这时上边的人就会将绳索从山顶扔下,而下面采药人则飞快地跑到一边,唯恐从天而降的几十丈井绳砸到身上。要知道,砸到身上可能会要命的。
多少年过去,采挖五灵脂的这一幕至今历历在目,那一声声长啸也犹在耳畔。这情景就像电影的闪回镜头一般,挥之不去,仿若时光又回到了久远的从前。
而大雪节气最让我难忘的是逮麻雀。纷纷扬扬的大雪过后,在四下无人的雪地里扫出一块空地,在空地上支起一面筛子,筛子下面洒一把谷子,用一根细绳绑住支筛子的小木棍。然后就牵着绳子,远远地躲在树身或者房角后面,等麻雀受不了诱惑,叽叽喳喳试探着到筛子底吃谷粒了,就猛地一拉,罩住它。我将逮着的麻雀拴一根细线在其脚上,这一头系在自己的衣服扣子上,带着麻雀在小伙伴面前炫耀。可麻雀是有秉性的,往往这时候它不吃不喝,着急乱飞。时间一长又怕它死掉,只好将它放飞。
时光倏忽便已经年,但过往的生活片段却将逝去的岁月场景装点的丰富而美妙,任何时候想起便觉回味无穷。
大雪时节,天清地静,山河肃穆,四下雪花自顾地漫天飞舞。这该是多么的诗意!
就如古人那般,将一个个雪花飞舞的瞬间用诗词记录下来,成为历史长河中最为动人的诗意生活。古人咏雪之诗词不胜其数,而唯独柳宗元的《江雪》一诗令人难忘: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”诗中所写的景物是:座座山峰,看不见飞鸟的形影,条条小路,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。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,一个穿着蓑衣、戴着笠帽的老渔翁,乘着一叶孤舟,在寒江上独自垂钓。看,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!
“独钓寒江雪”、“风雪夜归人”、“大雪满弓刀”,在文人看来,这漫天飞舞的,是诗情与诗意。大雪对于文人,有着特别的意义。他们用“冰雪”来形容女子的聪明,用“冰魂雪魄”来表示一个人品质的高尚。南朝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:东晋的王徽之,大雪之夜乘一条小船去访戴安道,天明将至戴家时,忽又吩咐掉头返回。船家甚觉奇怪,王徽之则说:“乘兴而来,兴尽而返,何必见戴。”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,有其父必有其子,其任性放达的性情体现了自由自在不拘小节的赏雪之风度。而更让人难忘的是明人张岱在回忆录《陶庵梦忆》中的一篇叙事小品《湖心亭看雪》,表现了自己的赏雪之痴情:“大雪三日,西湖中人鸟俱绝。”张岱乘舟去湖心亭赏雪,到亭上,竟遇到两位金陵客人正对坐饮酒。见到张岱大喜,遂拉其同饮。而整日为柴米油盐操心的船家哪有这般闲情逸致,于是摇头喃喃曰:“莫说相公痴,更有痴似相公者。”这种孤独者与天地感通的情怀,与柳宗元“独钓寒江雪”的情形竟无二致。古人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大雪时节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,令人浮想联翩。
大雪时节虽然肃穆静美,但并不仅仅有任性放达的赏雪怡情,还有着“孙康映雪”的励志故事。《初学记》卷二引《宋齐语》载:“孙康家贫,常映雪读书,清淡,交游不杂。”是说晋朝时候,一个叫孙康的人,非常好学。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,夜晚不能读书,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。冬天夜里,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,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。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成为饱学之士。这样的故事往往是旧时大雪时节一家人围炉夜话的永远主题。大人们考虑到孩子以后的出息,总会跟孩子讲“孙康映雪”的故事。而好奇的孩子们也会在堆雪人、打雪仗之后,在窗前堆一堆雪,利用雪夜的月光,试试可否看清课本上的文字。这种冬夜里无数次的尝试就成为人生童年时最美妙的难忘记忆。“书中自有千钟粟”。大雪,让人们对美好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向往和深切的期待。
而对于农家来说,大雪另有一番意义。忙了一年,终于可以收起农具,歇上一阵子了。下雪了,就好了,越大越好。“瑞雪兆丰年”嘛。节气农谚是对千百年农业经验的总结,最多的是表述冬雪对收成的好处:“大雪纷纷落,明年吃馍馍。”“积雪如积粮。”“麦盖三层被,头枕馍馍睡。”“雪多下,麦不差。”“雪盖山头一半,麦子多打一石。”你听听,这些农谚跟日子、生活紧密相连,即使在雪花飞舞的寒冬也能感受到小麦收割的喜悦和日子的富足,这是多么有意思的谚语。而当下,农人们会在这些谚语中由田野退回到房舍,严实门窗,风雪吹不进。生起火炉,沏上酽茶,一家老小,围炉闲话,说天道地,谈古论今,尽享天伦之乐。如此大雪封门之时,便也是不愁温饱的农家最惬意的时候了。
这种围炉闲话的浓浓风情,由来已久。二千多年前成书的《礼记·月令》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仲冬之月……冰益壮,地始坼”,周天子命司徒“土事毋作,慎毋发盖,毋发室屋,及起大众,以固而闭。”天子还要求臣民“安形性,事欲静,以待阴阳之所定。”后来民间的“猫冬”习俗,正是古代冬日“闭藏”的演变。
许是古人从冬眠动物中得到启示,才有了这样的规定。在冬天生活,尽可能不折腾,少耗能量,“猫冬”现象就是因天气寒冷而待在家里避寒。过去的乡间冬日,天气好时人们就会到墙脚晒晒太阳,出门呼吸一下新鲜空气,用长治方言说就是“晒老爷儿”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人类跟动物在大自然的威力下表现出的生存方式大同小异,都要冬眠春醒,依候生息,感时而动,这是自然规律。
如同春天郊游,夏日避暑一样,冬日“猫冬”从养生角度看,是有道理的。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过去冬三月的“猫冬”习俗已几乎消失,人们都在为各自的生活忙碌,以期日子越来越红火。
常言说,“节气不饶人。”节交大雪,如果真下一场大雪多好!果真如此,便是天虽无言,确有常行,是为天性吧!
想象着一场神奇的落雪。它可以瞬息之间使天地变如琼玉世界,万物面目皎洁,一切都包涵在它的美丽之中。
大地看似冰封雪裹,万物眠去一片枯寂,你可知厚厚的雪层下孕育着最早的生机。小草和新麦,都在它的保护与滋养下,等待着春的消息。
此刻,盼望着一场大雪,落地盈尺的大雪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