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感受时光之美 秋色平分—秋分

    信息发布者:刘家坪村服务站
    2017-12-22 20:36:53   转载

    “八月十五月正圆,中秋月饼香又甜。”中秋月夜的温馨、恬静和美好,尚浓浓地留在人们心中,几天后秋分节气眨眼又到了。

    中秋和秋分,一个是民俗节日,一个是岁时节气。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,秋分节气则多在阳历9 月23 日,少数在9 月22 日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 °。今年秋分交节时刻是公历9 月22 日,农历八月廿二22 时21 分。

    翻阅古籍,就会看到,中秋和秋分确乎有一种“血缘关系”。秋分这个节气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中期,就已测定并确立了名称。与此同时测定的节气还有夏至、冬至和春分。至于中秋节,则源于祭月。古有“春祭日,秋祭月”之说,秋分曾是传统的“祭月节”,而中秋节正是由传统的“祭月节”而来。据考证,最初“祭月节”是定在秋分这一天,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,不一定都有圆月。而祭月无月就太煞风景了,所以人们就将“祭月节”由秋分调至离秋分最近的一个望日,也就是阴历的八月十五了。

    因最早测出了上述四节气,因此便制定了相应的时序祭祀。早在周秦时,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习俗,其祭祀的场所分别称为日坛、地坛、月坛、天坛,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。有关天子祭日、祭月的礼制很早便有记载。《国语》中说:“大采朝日,少采夕月。”《礼记》中也有这样的记载: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。朝日以朝,夕月以夕。”当时,镐京(今西安)城西有月坛,每到中秋的晚上,帝王身穿白衣,骑白驹前往祭祀。此礼一直沿续到清末。所以,现在北京仍有这些建筑遗存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专为皇家祭月修造的。古时,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,士民不得擅祀。可是,严格的规定怎么能阻挡人们望月怀远、借月抒情呢?大自然的美好人人向往,于是,披星戴月劳作中的人们,就把心中的祈盼和情愫寄予明月,并将中秋之夜赋予了许多神性和美好。

    秋收前的这时节,秋高气爽玉宇无尘,天地清澈而日月明丽,故“月到中秋分外明”。人们祭月时为月的温柔美丽所吸引,触景而生情,思乡且感怀,久而久之,祭月延伸为赏月的风俗,便成了中秋佳节。

    中秋之夜,皓月当空,银光漫漫,人们吃着月饼、瓜果,仰望夜空,不免万斛思忆,活泼灵动,想象出种种美妙的神话:嫦娥奔月、吴刚伐桂、玉兔捣药……

    正因赋予了中秋月夜纯美的神话和丰富的文化内涵,所以这个节日便格外令人牵念。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”在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,也是人们情思绵远、骚客乡愁浓郁的时刻,古往今来,由此诞生了多少或美妙或伤怀的诗句啊!

    万古如斯,一轮明月总在此刻牵动人心。

    今年的中秋之夜,尤其值得记忆。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,让我们在赏月抒情、吟诗怀古的浪漫中,再次见证了一个国家科技的高度发达和探索宇宙的信心。

    中秋之夜,神话与科技在澄明的天宇中交相辉映。

    如果说,中秋节是诗性的扩张,那么,秋分则是科学思维的结晶。在二十四节气中,秋分和春分遥相对应。春分这天,太阳到达黄经90 °,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,由南半球回到赤道。秋分这天,太阳到达黄经180 °,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,由北半球回到赤道。如同春分日一样,秋分来临,这又是一个昼夜等分之日。秋分之“分”为“半”之意。除了昼夜等分之说,秋分处在“秋三月”90 天的第45 天,正好平分了秋季。所以就有了“平分秋色”的说法。《春秋繁露·阴阳出入上下篇》中说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多么简练而准确的记述。秋分与春分前后,都是风日晴和,温凉适宜的时节,所谓春秋佳日。况秋在四时中对应五行中的金,故人们也将秋天称为金秋,而这时节田野之上,庄稼成熟,果实累累,大地也被季节涂抹得一派金黄。所以清代诗人紫静仪在《秋分日忆用济》中写道:“燕将明日去,秋向此时分”,便是此刻“金气秋分”之象。

    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:初候雷始收声;二候蛰虫坯户;三候水始涸。秋分,八月中。初候五日雷始收声,对应春分的“雷乃发声”。是说雷在阴历二月阳中发声,八月阴中收声,所以秋分后很少再有打雷闪电的现象。这让人想起一些寺庙中常绘有的雷公电母壁画,秋分之后,忙活了一个夏季的雷公电母也该歇歇了。实际上雷始收声是因为秋分之后秋燥之气渐盛,干燥的空气难以形成雷电,所以雷声便消失了。二候蛰虫坯户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蛰虫坯户,淘瓦之泥曰坯,细泥也。”就是在穴口用细土垒一小高堰。是说众多小虫在上一候应时都已经穴藏起来了,即“万物随入也”,此候应用细土封垒洞口以减少寒气侵入。实际上是说冬眠的虫子开始储备食物、挖洞穴,准备蛰伏过冬了。三候水始涸,涸是枯竭之意。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,由于天气干燥,水气蒸发快,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,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。古人对节候的记述总是这么精妙,严谨于笔下,想象于界外。这让人想起唐代诗人元稹《咏廿四气诗·秋分八月中》中理性而又浪漫的吟唱:

    琴弹南吕调,风色已高清。云散飘飖影,雷收振怒声。

    乾坤能静肃,寒暑喜均平。忽见新来雁,人心敢不惊?

    首句指从音律上说,八月属于“南吕”。“南吕”响起而雷声隐匿;云清气肃而昼夜平分。北雁又南飞,让人猛然间惊觉时光的流逝。这首吟哦秋分的诗作充分调动人们的听觉、视觉和触觉来感知秋高气爽、朗朗乾坤的清秋景色。

    秋分之后,冬眠的动物纷纷开始做越冬准备。此时,民间则有很多民俗活动,除了前边谈到的“祭月节”和中秋赏月的习俗,还有一些风俗为秋分这个节气赋予了更多意义。

    “秋分到,蛋儿俏”。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,很多地方都会有很多人在做“立蛋”试验。选择一个身量匀称的新鲜鸡蛋,轻手轻脚地竖放在桌上。

    为什么春分或秋分这天鸡蛋容易竖起来?有人认为,春分、秋分是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子,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,鸡蛋较容易立;也有人说,春秋分时节天气晴朗,人的心情舒畅、思维敏捷,动作也利索,有利于立蛋成功。虽各种说法不一,但秋分立蛋这项有趣的民俗活动,却令人乐此不疲。有关立蛋的趣味民俗,我已在春分节气一文中有过记述,这里不再赘述。

    秋分期间,过去一些地方还有挨家送秋牛图的习俗。所谓秋牛图,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,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,美其名曰“秋牛图”。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,主要说些秋耕吉祥、不违农时的话,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,见啥说啥,说得主人乐呵呵,捧出钱来交换“秋牛图”。言词虽即兴发挥,随口而出,却句句有韵动听,民间俗称“说秋”,说秋人便叫“秋官”。据说,秋分遇到“秋官”很吉祥。这倒让人想起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风俗,一些自发组织的舞狮队,会挨家挨户表演。锣鼓一响,舞狮上场,自家门口煞是热闹。表演完毕,主家会拿两包香烟或者十块八块钱送上,当然多少随意,无非是过节讨个吉利。

    这是田野上生长的习俗,这样的习俗传达着先人们朴素的天真,是自古以来人们与自然同体的生活情趣。可是,这样的习俗却日渐式微,甚至消失,民间的沃土很难抵挡现代生活的冲击,我们该去哪里找回关乎从容、关乎虔诚、关乎“敬天顺时”的生活呢?

    但我依然愿意想象,在“秋官”满口吉利的说唱中迎接又一个秋天的到来。

    “新筑场泥镜面平,家家打稻趁霜晴。笑歌声里轻雷动,一夜连枷到天明。”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早已把我们带入“三秋”大忙季节。这时节,秋收、秋耕和秋种显得多么紧张。当辛苦劳作的农人们在丰收的笑声里听到偶尔一声轻雷隐隐传来,秋雨微微而下的时候,于是挑灯夜战,打谷的连枷挥舞不停,直到天明。虽然诗人写的是南方的秋收,而北方秋分时节的田野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忙碌!

    “秋分十日无生田。”此时节,整个大地都熟了!掰玉茭、割谷子、收大豆……抢收庄稼一件接一件,不得片刻消停。秋收就是一场大戏,人们起早贪黑,没时没晌地抢收,生怕遇到连阴天,一年到嘴的粮食烂到地里。我插队的山区,比不得那些平川。秋收时,好多山坡地牲口到不了地边,只能人背肩扛下山,到平点的地方再由毛驴车拉到谷场上,山上山下扛着谷捆、挑着玉茭往返多趟,有时累的连话都说不出来。

    谷场上,掰回的玉茭成堆,掐下的谷穗、收回的大豆正在晒打,一派有条不紊的忙乱景象。玉茭要撕皮、辫起来,然后往谷场边早已栽好的木杆上缠绕,一圈一圈可达两丈多高,慢慢晾晒。而谷穗和大豆则摊在场上抓紧收打,套上牲口拉着碾滚子,转着圈反复碾压、一遍遍翻场,然后扬场、簸捡、装袋,天黑时分把当天收打的粮食全部过秤入库。

    当然,场上庄稼堆积如山,一时半会收打不完,生产队长早已吩咐人在场边搭好一个小窝棚,安排人晚上看场。看场也是个好营生,两个人搭伴,躺在窝棚里望着满天星斗有一句没一句地闲扯,要不就从玉茭堆中翻找些嫩玉米,在场边点火烧烤吃。那年月缺吃少喝,每每这时都是最有兴致的时刻。
    正因为粮食不够吃,才有人半夜到谷场上偷庄稼。我看场时遇到过几次,但都悄悄地把人放走了——庄稼人不容易,累死累活一年下来连嘴也糊不住。我深有体会,饿的滋味不好受!

    为此,我也曾“偷秋”——秋天是农人最好的季节,只要带着取灯儿(火柴),在地里什么都能偷偷地烧着吃。我们经常下地回来时,会偷几穗嫩玉米煮着吃。最可怕的一次“偷秋”差点出了人命!

    那年月,一年也见不上个水果,真是太馋了。于是我们几个小青年吃罢晚饭,合计着去生产队的果园偷苹果吃。几个人趁着夜色摸到二里地外半山腰的果园,从插满酸枣圪针、丈许高的地堰边悄悄爬到果园里。正蹲在树下狼吞虎咽吃苹果时,没想到看守果园的人听到了动静,他拿着手电筒往这边一晃,大喊一声:“谁啊!”紧接着“嘣”一声枪响,我们头顶就如暴风刮过一般,密集的铁砂呼啸而过,苹果树叶纷纷落下。我们扔下手中的苹果,像受惊的兔子一般窜出去,从一丈多高的地堰边跳下,哪里还顾得浑身扎得刺疼的酸枣圪针。其实我清楚,果园看守人是故意将枪口抬高的,否则那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啊。

    多少年过去,在这个秋天苹果即将成熟的时节,再想起这件事,依然既兴奋又刺激

    秋分节气,由于降温快的特点,不仅秋收要抢时间,而且秋耕、秋种也显得格外紧张。据考证,我国很早就以“秋分”作为耕种的标志了。汉代农学家汜胜之在其书中说:“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,天地气和,此时耕田一而当五,名曰膏泽,皆得成功。”汉末崔寔在《四民月令》中写道:“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,秋分种中田,后十日种美田。”而种田人的谚语,则说得更为明确、简洁:“白露早,寒露迟,秋分种麦正当时。”“秋分麦入土。”“三秋”大忙时节,一边收获,一边播种。人们在满怀喜悦秋收的同时,又播种来年的憧憬和希望。季节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。

    秋天的美好在于收获,秋天的美妙还在于秋虫的吟唱。某日夜间在公园散步,沁凉的夜色中突然就传来蛐蛐的鸣叫,那声音微弱且又坚韧,与不远处公园外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喧嚣持续地抗衡着。这美妙的自然之声诱惑得我干脆停下脚步,驻足聆听:徐徐地、缓缓地、沉沉地……我沉浸其中,眼前交替叠加出鼓琴、咏诗、下棋、投壶的景像,这些古人诗意盎然的生活,就如电影般一幕幕闪回。我不知道这几只蛐蛐是不是唱给我聆听的,但这秋虫的吟唱却多少修复了我的听觉,一下子唤醒了心底浓稠的往事。我立于树影下良久,在蛐蛐徐徐的吟唱中,就看到一个十五岁的小知青,披一身月色,肩挑一担刚掰下的玉茭穗,气喘吁吁地行走在弯弯的山道上。两边的庄稼草丛中,是一声声秋虫的鸣唱……

    秋分时节,深秋正款款迎面走来。时序年年这般轮回推演,又一个斑斓的金秋在高寥的天空下盛装登临。此时节登高望远,看千山尽染,听水落潮平,感万物归根,一年好景最须看。让我们走出家门,去感受收获,去感受秋山,享受大自然的馈赠。也可怀揣几分小小的浪漫,随手捡几片枫叶、黄栌和银杏作为书签,带着这一年的时光味道,夹在季节的记忆里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